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ag九游会官网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时间:2022-05-24 10:03
字号:

六政办〔202228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优良环境、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深入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23号)精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经济为目标,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导向,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 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为引领,以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路径,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力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聚焦产品链,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畅通供应链,融合创新链,优化资金链,推动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着力打造稻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8个百亿级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壮大6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更加健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安全体系更加稳固,与农户间利益联结体系更加紧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00亿元。

二、产业布局

(一)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按照聚焦产业、因地制宜、功能划区、统筹推进原则,规划一轴三区现代农业总体布局,即着力在合六经济走廊打造高效农业发展轴,聚焦设施蔬菜、优质瓜果、特色畜禽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和数字化水平;在市域周边及临近合肥市的农业区域,建设以智慧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都市生态农业先行区,重点发展精品茶园、特色果园、蔬菜标准园、休闲观光园等业态,充分拓展农业服务城市多元化消费功能;在西北部平原沿淮地区重点建设立体种养、农牧结合和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大力推广应用稻渔综合种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林下经济等技术模式;在大别山区建设高山生态农业区,重点培育高山茶叶、高山有机米、高山蔬菜、特色中药材、适度规模油茶和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壮大品牌农业基地、乡村生态旅游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区。

(二)壮大县域产业经济。按照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原则,深入推进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在霍邱县侧重布局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小龙虾产业;舒城县侧重布局优质粮油、蔬菜、家禽产业;金寨县侧重布局茶叶、油茶、中药材产业;霍山县侧重布局茶叶、霍山石斛、饮品产业;金安区侧重布局畜牧、水产、水果、蔬菜产业;裕安区侧重布局茶叶、皖西白鹅、蔬菜产业;叶集区侧重布局水果、小龙虾产业。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拓展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功能,配套完善农民工创新创业基地、仓储冷链与快递物流配送基地和农产品电商营销平台等设施。

(三)推动镇域产业集聚。立足镇域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规模,延伸农产品加工、运销、贸易、服务等链条,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强镇。深入推进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抓好园区建设、项目实施、主体带动等工作,引导支持返乡人员创新创业,促进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推动镇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规模、增强实力,积极开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认证认定工作。在粮食主产县区每个乡镇各建设1个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在主导产业集聚度高的乡镇建设1个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镇域内联合建设种苗繁育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工车间和农产品交易市场。

三、重点任务

(一)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14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91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70亿斤左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精品蔬菜和供肥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大别山珍稀食药用菌产业,确保蔬菜(食药用菌)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万亩以上,产量330万吨以上。加快畜禽养殖场标准建设和改造,推进规模化养殖和集中屠宰,全力做好生猪稳产保供,逐步提高畜禽产品冷链运输率和冰鲜上市比重。推动牛羊扩群增量,增强奶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创新升级、提质增效。到2025年,生猪出栏量达到300万头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8万吨,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1.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至18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7万吨左右,确保菜篮子产品数量充足,平稳供给,扩大长三角区域绿色食品市场销售份额。

(二)扩基地,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推行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生产,推进建设一批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名特优农产品原料基地。推进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建设,加快推进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建设,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化果园、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完善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分解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推动产品绿色化、优势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到2025年。累计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0个,培育5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个特色产业强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销售超亿元一镇一品示范镇3个,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认证数达900个。

(三)壮龙头,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主产区发展产地初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实现减损增效。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装备升级改造和智能化应用,在主食粮油、畜禽产品、白鹅及羽绒、小龙虾、中药材、果菜茶、休闲食品等领域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引导15家左右行业链主企业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的加工食品,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强园建设实现加工产值年均增幅10%以上,到2025年,全市培育年加工产值100亿元园区2家,50亿元以上园区4。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统计监测体系,全面摸排梳理年加工产值超100万元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建立清单名录,实行梯次培育,开展行业排名和动态监测,支持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补短板行动,依托现有农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建设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设施,支持电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点建设。2025年,全市新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新增冷链配套设施20万立方米。

(四)拓功能,转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积极拓展农田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文化创意等多种功能,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开展规模农田镶边、农田缓冲带种植、闲置地景观化改造、坡地景观栽培、沟路林渠景观提升等生态景观农业工程建设,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打造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节点和典型,推动后备箱经济、特色小镇经济、假日经济和乡村夜经济发展2025年,全市创建国内知名度高的休闲旅游精品路线6-7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五)提档次,升级改造乡村信息产业。强力推进金寨县、霍山县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以及休闲农业观光园等平台载体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在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稻渔综合种养等领域积极参与全省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支持农业企业、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果蔬茶标准园、畜禽养殖场、渔业工厂化养殖基地等实现大数据分析监测。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设数字农业工厂7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0个。

四、实施路径

(一)土地规模化。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土地流转交易行为,依法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租赁农地,特别是整村流转承包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等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引进实力雄厚的市场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发展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实行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稳步提高单企业单品种规模种养水平,力争9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基地新增产值30亿元左右。全市新建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10个,改造提升千亩连片生态茶园5个,新增千亩连片蔬菜示范区4个,新增万亩连片果园1个、千亩以上连片果园3个,新扩建千亩连片中药材基地2个,新建生猪、皖西白鹅、麻黄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11个,新增稻虾综合种养万亩基地4个。

(二)组织企业化。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力度,通过分类分级培训,组织参观考察、现场授课与对外交流,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村能人,为壮大农业企业家队伍提供后备人才支撑。力争到2025年,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5000人以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将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纳入家庭农场培育范围,支持符合登记条件的家庭农场申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进一步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和提质增效。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组建联合社、行业联盟,探索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办公司模式,发挥规模优势,增强市场话语权。到2025年,全市支持2000家左右农民合作社采取出资新设、收购或入股等形式办公司,在所有家庭农场中建立一码通管理服务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支持50%以上的种养大户转化为家庭农场;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资本运作、集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探索推进龙头企业股权多元化,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企业和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涉农领域国际知名品牌和农业产业化百强企业航母,力争到2025年,新增百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超5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50家。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内部成员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分工合作和利益联结,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0家。

(三)技术现代化。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落实博联体建设,整合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业科技服务团等力量,强化技术推广服务。支持引进农业领军型人才、院士团队,鼓励引导农业领域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推进企业出题、出资、科研院所”“答题的合作模式,构建上中下游紧密衔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联合攻关体系。推动落实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统筹推进种养结合,主推水肥一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集成技术,提升蔬菜、果茶等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深入开展农业双减行动,扎实推进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到2025年,全市双减行动示范种植达120万亩,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5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农药使用量降至基期(2012-2014年均值)7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常年达98%以上。

(四)经营市场化。面向长三角区域,培育壮大销售主体,推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供应链体系,聚焦农产品产地同市场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和互联网直销平台加强与国内知名农产品连锁配送企业合作,重点面向长三角区域建立本土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和团餐供应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快递物流企业建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加强与生鲜超市、知名电商等大中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联盟,提升集约商品化处理能力,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组织企业参加农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以及产销对接活动鼓励通过网上小程序、微商以及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60亿。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加快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产品占比,保持绿色食品数量持续增长,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向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转化。2025年,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3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2-3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以上,农产品食安安徽品牌5个以上,力争两品一标总数增10%以上。推动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使用和企业准入制度,构建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

(五)服务社会化。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重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发挥统一经营功能整合设施、装备、技术、人才等要素,每县区创建1-2家能够提供农资供应、技术集成、生产作业、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围绕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 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培育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推广绿色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机械和服务方式,研究制定适宜我市实际的农业生产加工技术路线优化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服务范围由产中逐步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依托中央财政社会化服务项目,每个县区选择3-4村开展农业托管服务整村推进试点工作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土地深耕深松、仓储烘干和山特农产品初加工等关键薄弱环节托管服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管理以县区为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性指引引导服务主体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标准、服务价格、服务规程和监管制度,提高规范化运营水平全面开展服务价格监测、服务合同监管、服务效果评估、行业自律规范工作推行服务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和名录管理制度支持霍邱县创建全国社会化服务示范县。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及双招双引工作。推动县区党政班子负责同志联系包保和服务绿色食品骨干龙头企业机制,加强日常工作调研指导,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各县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推进举措,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出台扶持政策,明确重点工程,确保序时进度,切实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优化服务环境。统筹用好各级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涉农资金中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资金比例,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产业化基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引导企业、民间等社会资本投资绿色食品产业,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支持绿色食品产业贷款融资。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服务,有针对性的为绿色食品企业在生产、流通及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提供保险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等方面依法依规开辟绿色通道,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加大绿色食品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建设一支绿色食品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支持各类服务机构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

(三)强化双招双引瞄准全国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及粮食、植物油、肉类等涉农领域10强企业,每县区各完成1家招引任务。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联系协调作用,建立议事会商工作机制,实行重大农业招商项目清单化管理和动态统计监测。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沪等重点区域,制定产业资源项目库和招商手册,开展上门招商推介活动。借助农业展会、商务合作、主题活动和专家论坛等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签约落户。优化营商和服务环境,帮助项目投资主体争取优惠政策,协调优化相关审批流程,办理和完备相关手续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企一策鼓励各县区创新引才用才方式,依托重大项目、科创平台、骨干企业等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来本地创新创业,落实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支持政策,加速人才集聚。

(四)强化项目建设。对照省十四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及我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等内容,谋划和储备一批食品加工领域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充实完善农业精重促重大项目、农业138 n”“6969及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平台新录入项目库内容。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我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组织实施好徽茶、江淮小龙虾优势产业集群、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特色产业金融科技等项目。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和资金使用管理,对全年投资建设项目建立清单目录、进度报表和监管台账,开展检查督导、集中调度和绩效评估,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对各县区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依据。

(五)强化督查考核。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市直部门、各县区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点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产业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运行情况的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产业动态统计监测机制,通过全面准确的数据,科学评估各地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有力推动各地政策和措施的落实。综合运用专项督查、调度约谈、通报、三方评估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524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网站地图